13318818734
廢品回收新聞報道:目前無論是村鎮,還是小區,廣州都出現了一些探索案例。家用的幹濕兩(liang) 分類的垃圾桶、收集車和運輸車上,都被裝上了芯片。廣州黃埔新區航頭鎮長達村的村民們(men) 沒想到,自己與(yu) “物聯網+”的親(qin) 密接觸竟是從(cong) 垃圾分類開始的。900多戶村民的家門口都放著一個(ge) 兩(liang) 分類垃圾桶,桶上有一個(ge) 小小的芯片。清晨,保潔員上門收垃圾並稱重,收集車通過芯片識別戶主,並記錄垃圾類別和稱重等數據。隨後保潔員可以通過收集車上的屏幕對村民的分類情況進行評價(jia) ,共有“優(you) 、良、一般、差”4個(ge) 檔位。所有數據即時傳(chuan) 送到後台。
  不僅(jin) 是廢品回收垃圾桶,收集車上也有芯片,記錄車輛運行的軌跡。收集車將垃圾短途駁運到村裏的處置站,站長會(hui) 查看收上來垃圾的“幹濕純淨度”。村民、保潔員、站長層層監督,實現更精細的垃圾分類管理。天河區東(dong) 圃鎮城市運行綜合管理辦公室主任吳平介紹,如今,家家戶戶的分類情況,以及全村每天、每月的垃圾分出量,都能以數據化、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。源頭數據實時可追溯,有助於(yu) 職能部門精確掌握農(nong) 戶分類情況,對村民進行指導。
  與(yu) 浦東(dong) 長達村類似,越秀區新成路街道將感應芯片置於(yu) 運輸車上,運輸車每經過一個(ge) 小區,就會(hui) 記錄相應的幹濕垃圾重量。在廢品回收後台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,羅列著每個(ge) 小區的濕垃圾分出率,“51.28%、57.64%、64.10%……”,而目標設定則為(wei) 60%,哪些小區達標、哪些小區待改進一目了然。此外,從(cong) 今年3月份開始,新成路街道的這套智能係統研發出新功能——收大件垃圾。麵對丟(diu) 掉的沙發、床墊,以及各種裝修垃圾,物業(ye) 或者居民可通過係統上報,廢品回收運輸車會(hui) 根據單子的數量和小區分布情況,規劃路線,派遣合適車輛運輸。伴隨智能化實踐,垃圾分類成效明顯。今年3月至今,長達村每天的濕垃圾分出量達到55.28噸,生活垃圾減量率61.7%,村子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100%。新成路街道的濕垃圾比例由平台使用之初的18.7%升至66.5%。